后疫情时代需要怎样的跨文化能力?——第五届“外教社杯”上海市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圆满落幕

什么是跨文化能力?跨文化能力除了外语能力之外,还包括哪些其他的能力?在全球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需要怎样的跨文化能力以加强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跨文化能力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言,有着怎样的意义?

11月29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承办、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作为学术支持单位、上海市外文学会协办的第五届“外教社杯”上海市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在历经半年赛程,经过各校层层选拔、赛前培训和激烈角逐后,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圆满落幕。来自上海各高校的28组参赛队共84名选手,从30余所高校、上千人中脱颖而出,参加了为期一天半的复赛和决赛。在11月28日的复赛中,选手们纷纷展现出自己对于跨文化交流理论的深刻理解、开发案例过程中的创意才干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案例中所涉及的文化也非常多元,涉及美国、英国、日本、印度、德国、意大利、巴西、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展现出中国文化与各国文化的不同之处,同时给出了在遇到差异或摩擦时,应当如何加强交流沟通的解决方案。在新冠疫情之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对于防疫措施的不同视角,对于迪士尼电影《花木兰》不同的解读,跨国企业海外投资遇到当地的不同声音等热点话题,都成为了学生们所展现的场景。
640-292
640-293
640-294
640-295
大赛参赛选手在复赛中关于跨文化交流的案例展示
在11月29日的决赛中,从复赛中脱颖而出的10队参赛选手,不仅参与了题材包罗万象的关于中国及世界文化知识的快问快答,还对于在美国学校中就读的两名华裔男孩的故事、跨国企业里加拿大同事对于中国同事的评价,以及海外视角对于中国防疫措施的不同解读这三个视频案例作出了各自的分析。此外,选手们还就中国的景点、历史人物、当下生活中关于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不同主题,讲述了关于中国的故事。上海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处长吴英俊,副处长芦琍琍,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孙玉编审,国际跨文化研究学会主席、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力行(Steve J. Kulich)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合作交流处处长、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副会长张红玲教授等嘉宾出席了11月29日下午举行的颁奖典礼。

跨文化能力   未来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

640-296

上海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处长 吴英俊

在颁奖典礼上,上海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处长吴英俊首先致辞。他谈到,今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给全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挑战,也给国际形势造成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各国人民都切身感受到彼此之间命运相连、唇齿相依,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强调,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今年5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正式印发。《意见》指出,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意见》同时强调,把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摆在重要位置。 “因此,无论是构建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推动教育对外开放更高水平发展,跨文化能力都至关重要,是未来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吴英俊处长强调,在后疫情时代,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国际视野的跨文化人才,是我国高校当仁不让的使命与职责所在。他希望,各高校和赛事主办方不断总结以往成功经验,把国际跨文化人才培养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样的格局中进行谋划,放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题,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加以考量,加快发展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培养一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文化人才。

知己知彼    方能讲好中国故事

640-297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孙玉编审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孙玉编审代表承办单位致辞。他强调,作为外语学习者,仅仅学习语言是不够的。除了学习语言之外,还应当用有效的互动交流,去讲述关于中国的故事。外教社近期在组织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还有中宣部部长黄坤明提到的如何建设文化强国。其中提到“要着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的对话,特别提出要用有效互动的交流,用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去宣传我们的文化”,这点非常重要。孙玉社长指出,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绩,怎样将这样的成绩有效地向国外介绍,这不仅要了解中国和其他国家不同的政治文化,还要了解不同文化之间对生命、自由等概念的不同理解。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用最恰当的方式把中国故事传递出去。在当前背景下,跨文化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孙社长介绍说,外教社围绕培养跨文化能力做了很多具体工作,除了大赛,外教社成立了跨文化能力测试中心。跨文化能力测试中心将面向教师和企业,开展跨文化的培训,让教师和企业员工具有跨文化的意识和跨文化的能力,并将在全国高校开展跨文化研究的课程。外教社将继续努力,把“外教社杯”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打造成外教社又一个品牌赛事。

新冠疫情让文化更复杂

640-298

国际跨文化研究学会主席、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顾力行教授

国际跨文化研究学会主席、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力行教授对参赛选手的表现做了精彩点评。顾力行教授表示,每年看到老师与学生们积极参与比赛,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情,通过比赛可以看到,参赛者的案例分析越来越展示出文化的复杂性。顾力行教授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时代。文化是复杂的,而新冠疫情让文化更为复杂。世界上有许多文化,全世界有7000种语言,每种语言都是文化的产物。我们需要很小心,避免制造更多的刻板印象,也需要考虑到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特别在疫情大背景下产生的新的问题。顾力行教授认为,面对这样的复杂性,应当以新的方式以及多种视角予以分析。首先,要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确实“和而不同”。人性是共通的,但也存在着差异。其次,不要简单地说“美国人”“中国人”,而忽略了同一种文化中,地域差别、个人性格的差别也具有多样性;第三,不仅要对比跨文化之间的差别,也应当更认真地比较文化之内的差别;第四,更深地理解中国,以一种合宜的、平衡的方式来讲述关于中国文化的真实故事;第五,要具有同理心,这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一致。

顾力行教授表示,我们希望理解差异,找到方式来解释这些差异,同时搭起消除差异的桥梁。举办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的目标之一便是培养更好的中国故事讲述者,向世界讲述中国,在疫情及后疫情时代讲述新的跨文化现状。

参赛选手:从player到team player的蜕变

640-299

大赛特等奖参赛队伍、大赛最佳指导教师与颁奖嘉宾合影留念

通过激烈的角逐,复旦大学的参赛队最终获得特等奖,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的参赛队获得一等奖,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六支赛队获得了二等奖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时丽娜老师获得最佳指导教师奖,上海海军军医大学的参赛队获得最佳人气奖,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荣获优秀组织奖。获得特等奖的参赛团队成员由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国际政治专业许军徽、社政学院社会学专业杨纪源、英美文学专业的傅之君组成。赛队指导教师时丽娜在接受采访时分享说,有几次团队在准备即兴案例的时候,因为观念的不同,对时政和理论的看法有些不同,成员之间会进行激烈的辩论,学科的碰撞、视角的不同,以及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所产生的理解和诠释非常有意思,在碰撞中,同学们和老师都学到了很多,对话题的体会也更深入。时丽娜老师认为,跨文化能力大赛是对综合素质的考验,对于选手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思辨能力、心理素质、舞台表现力、综合知识储备的考验都非常明显。此外,团队合作也非常重要,因为准备比赛的过程就是一个交流沟通、互帮互助、不断磨合、一起解决问题、提升整体实力的过程。

团队成员傅之君同学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表示,自己以前会参加一些英语演讲,一直是一个player,但是今天我能成为一个team player,在整个过程中,从老师、同学处得来的建议让自己受益良多,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现象等各种的角度去接触了很多资料和理论,通过更全面的思考,从各方面都受益良多。

发布者:张红玲,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zyk.f.canadaedu.com.cn/archives/23189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年7月28日 下午1:48
下一篇 2022年7月28日 下午2:06

关联资源